工作了幾年, 人總免不了因為錢太少, 升不上去, 和同仁無法相處, 老闆打壓, ...以及其他一些狗屁倒灶的原因想要換工作, 其實這也是無可厚非. 有人認為一個人在同一家公司待太長, 是因為這個人沒有求新求變的鬥志, 但太常換工作, 卻又被視為不穩定, 這讓想轉職的人總是一個頭兩個大, 得考慮再考慮.
摸摸良心吧, 不要說你很滿意現在這個工作, 有些人可以對外說他(她)們在一個幸福企業內工作, 但這個幸福的口號是誰提出來的? 訪問過多少內部員工? 我想, 很多是既得利益者才會說是在幸福企業, 君不見看看每個公司的[總經理信箱], [我有話要說], ...等, 這裡面隱藏著多少員工的辛酸血淚史, 企業經營者真能眛著良心說他們是幸福企業嗎? 員工會想要反應出他們的心聲, 但官派的員工不總是會答以一句:[不喜歡, 不爽, 可以離開阿], 如果企業的經營者是抱著這種態度, 真能募得好人才嗎? 疑問.
騎驢找馬是現在不少上班族的真實寫照, 我不否認我也是這個族群的一員. 在台灣號稱是xxx知名人力網站上, 隨便輸入求職條件, 霹靂啪啦, 總會有一堆的職缺, 但卻也從來不見這些企業打電話來要我們去面試, 一直以來, 我對這種現象一直很納悶, 這些人力網站所刊登的求才廣告, 怎麼都沒辦法和居高不下的失業率連在一起. 後來, 終於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聽到一些公司的內幕, 才知道為何想像與現實的差距是如此之大. 一個企業不但要能賺錢, 還要能有優良的形象型象, 所謂的企業形象不外乎就是熱心公益, 公司正派經營, 提供好的員工福利, 獲利股東共享, 當然, 企業內部的員工流動率不可以太高(代表公司不穩定), 也不可太低(代表公司沒有朝氣), 所以有某些企業為了能讓外面的人有正面的觀感, 砸錢刊登求才廣告, 但內部可能是人事凍結, 這是一種手法, 但這讓多少滿心期待的求職者一而再再而三地在期望中逐漸失望. 看看今天的企業, 多的是眼光短淺的經理人(當然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 總是有目光遠大的企業), 招募的對象是年輕, 薪資低的年輕人, 沒錯, 企業要給年輕人多一點機會, 多一點鼓勵, 但這些中年待轉職的人呢, 誰給了他們機會, 他們也許不年輕, 他們也許薪資比新鮮人高, 他們也許沒有什麼企業經營的經驗, 但他們有的是滿滿的處事經驗, 即便是企業經營, 也總得公司願意給這些人機會磨練吧.
也許這些情況是大環境造成的, 全球化的競爭壓力, 讓企業在招募人才時, 需考量的因素變多, 也讓想轉職的人畏懼不前, 逐漸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好的人才進不去好的企業, 而企業內的...為了養家活口, 不敢跳出來, 也不敢大聲對高層說出心聲.
也許看看每天社會版一堆沒有工作, 導致全家走上絕路的新聞, 會讓我們更惜福, 也讓企業再想想, 你們的用人策略到底是在哪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