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20日 星期五

製造業價值鏈問題



製造商一般著重在其核心製造業務上, 產品的行銷以及通路的配置是委由其他合作廠商進行, 但此衍生出的問題是: 製造商所生產出之產品種類多, 但能為終端零點上架者卻少之又少; 而某些消費者需要的正是這些未上架銷售, 但符合其需求之商品. 這種情況造成產業價值鏈上的瓶頸.
以作者而言, 當初在購買NoteBook時, 發現市面上的零售點或量販店, 皆無法找到適合需求的型號, 最後直接到該品牌廠商之電子商務網站上才找到需要的型號, 但接踵而至的問題是, 此一型號在台灣並沒有銷售, 即便該廠商願意出貨, 但後續的維修服務卻付諸闕如. 以上圖而言, 建議製造商應考慮長尾理論中那些非常態分佈的客戶群, 而線上電子商務+全球性出貨+全球維修窗口, 可讓製造商的產出有更多的銷售管道, 而終端消費者亦有完整的管道可以購得所需之產品, 甚至製造商的產業供應鏈夠完整, 可以在電子商務網站上接受客戶大量客製化的訂單.

配送與資訊系統

物流配送資訊系統



  1. 運輸配送計劃傳統的作法,是耗費大量的人力及時間,依據客戶訂單需求時間及配送地點進行人工排程。

    1. 缺點:

      • 耗時耗力
      • 人為的判斷難免有不週延之處

    2. 啟用資訊系統進行相關作業之輔助

      • 優點:

        • 降低因人腦判斷之不精確性
        • 可以隨時監控及修正整個實際配送作業之流程。
        • 借由資訊系統收集這些相關之配送資訊後,可以將這些數據進行統計,提供相關配送作業之績效管理報表,作為後續調整實體配送的參考資訊。
           

運輸計劃e化



  1. 第三方物流或運輸公司,每日皆會有一定之配送作業,安排配送需要考慮的因素包括:找出最短之配送路徑、符合客戶之需求時間、多個配送點及多個服務目的地等。
  2. 目前已有多種之演算法可以在使用者輸入各種參數(如:配送時間、配送距離、客戶優先權等),透過系統模擬,以最短路徑法(Shortest Route Method)找出最符合效益之配送路徑。

    1. 圖表和尺規技術:可以透過統計圖表、製圖技術和表格比對等資訊系統提供簡單之各種配送建議。
    2. 模擬模型:包括輸入限制條件、成本結構等因素,透過各種之電腦模擬,產生不同之配送建議計畫。

  3. 啟發式模型/專家系統
    若在配送過程中,因臨時之需求,需要更改配送路徑,同樣可以透過這類運輸計畫輔助系統找出修正後之最佳配送路徑,並即時通知司機進行變更。
     

 


運輸e化輔助工具



以系統模擬最佳配送路徑,但在模擬過程中,需要告訴系統整個即將進行模擬之各據點間的實際情況,包括是否有直線距離,點與點間之距離為何等,目前有GIS(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資訊系統,可提供全球或指定區域之等比例縮小地圖,方便配送模擬系統依據地理資訊找出最適合之配送路徑。



 


無線資訊設備之應用



  1. 在配送過程中,最令監控單位感到困擾的是無法即時掌握所有在進行配送物流作業之人員及物流設備之動向,在無法得知作業人員目前的所在位置下,往往會讓運輸作業在遇到有路況等問題,無法即時通知作業人員。
  2. GPS、 GPRS等硬體無線設備的出現解決了這個令人困擾的問題,透過這類無線設備,配送監控人員可以在辦公室內遠端遙控所有正在進行配送物流作業人員的實際位置,一旦有異常狀況發生,可以即時了解有多少的配送路徑會被影響,結合GIS以及配送模擬系統,立即重新找出新的配送路徑,並通知現場作業人員進行改道,如此可以降低實際的運輸費用。
     

 


配送即時監控系統/貨物追蹤系統



  1. ITS(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之是目前已臻成熟之資訊應用系統。
  2. 目前利用「車機」(Car-PC)搭配政府在交通方面之政策,逐步在台灣各地(台北、台中、台南、高雄、…)架構相關之硬體設備,結合GPS/GPRS系統,即時監控全國路況中心之現況。
  3. 借由此種即時性之路況資訊,提供物流業者在規劃路運作業時之最佳動線,並能同步即時監控該運輸中之載具、貨物現況,提供及時性之貨物及貨櫃現況予貨運業者主管,以便能監控整個實體物流作業績效。

 


配送到貨通知



配送(含宅配)最讓送貨人及收貨人困擾的,莫過於雙方無法面對面進行簽收點交之作業。透過物流配送資訊系統,可以讓系統依據配送計畫自動計算出每一個配送點可能到達之時間,並透過E-Mail、電話通知、或手機簡訊通知收貨人,即使配送過程中因故無法在預定時間內到達,亦可由總部再次發送相關通知訊息予收貨人,避免因收貨人因無法得知正確的收貨時間,而導致低落的客戶滿意度。
 



 


其他資訊系統之應用



  1. 物流作業異常後續之追蹤

    • 在配送之內容物中,若屬於危險物品,則一個具記錄派送路線、派送地點之物流資訊系統則至為重要。因危機物品之配送需考量在運輸過程中所可能發生之各種意外,若事先能先透過資訊系統結合GIS,可以事先規劃運送路徑,迴避交通要道或人群眾多之路線,避免因交通或其他不可知之運輸作業意外,導致引起無法彌補之過失。
    • 資訊系統需記錄該運輸車輛所曾經過之路線及地點,一旦在運送過程發現有危害物品遺失或發生掉落等意外,皆可立即透過記錄在物流資訊系統中之相關配送路徑資訊,迅速找出可能需要回溯處理之地點,以便可以立即採取後續之補救或處理措施。

  2. 配送點之收貨確認

    • 在以往各負責配送之司機在將貨物配送到指定地點後,會將交貨單交予收貨人簽章後再收回,以證明有完成該處之物品配送。但透過紙本的確認,常可能會發生遺失、破損、甚至可能被人竊收。為解決上述這些可能發生的問題,可以配發每一位送貨人員一部PDA,該PDA會記錄該配送司機所有需要配送之目的地,並可讓收貨之客戶在PDA上進行電子簽名,更嚴謹的,會在PDA中記錄有哪些人允許收取這些物品(尤其是危險品或高價值之物品),一旦簽名者不在允許接收之清單中,配送人員可以立即取回該批物品,避免後續可能發生之糾紛。
    • 此外,由於配送一定是面交的方式,可在同時借資訊設備及系統收集客戶對配送服務的各項滿意度(送貨及時性、配送人員態度等),也避免客戶滿意度遭受人為的篡改貨偽造。

 


配送績效之管理



  1. 配送對於收貨人而言,是否有效率,決定在收貨人認定該配送活動是否符合期望。
  2. 對提供配送方來說,最重要的KPI就是是否能準時將貨物配送到客戶手上->這就成為該配送服務提供公司是否能被市場所接受的重要指標。
  3. 配送即時監控系統,可以提供歷次配送的歷史資訊,告訴績效評估人員,在每一次的配送中,到底有多少case是準時被送到正確的收貨人身上。透過這些數字,以及柏拉圖手法,找出在配送過程中,到底有哪些因子造成配送績效低落,進而影響市場對該配送公司的接受度。
  4. 如何衡量,可以透過「顧客」角度及「管理者」角度來評估。

    1. 配送績效之管理-以顧客角度

      • 「送貨及時性」、「貨品正確性及完整性」、「配送人員態度」為三個最重要之指標。

        • 「送貨及時性」:每一位收貨人皆期待的,擁有越高效能之配送,客戶可以越快收到所需之貨品。
        • 「貨品正確性及完整性」:即使配送公司可以及時將貨品交到客戶手上,但內容物錯誤,甚至交貨時,發現貨品缺失損壞,都不算是一個成功的配送。
        • 「配送人員態度」:若配送人員認為自己只要把貨品送到客戶手上即可,而忽略該有的服務態度,則亦會讓客戶對該配送單位有負面之觀感,甚至進而要求未來更換新的配送公司。

    2. 配送績效之管理-以運輸管理者角度

      • 「整體配送成本」、「配送正確率/完整率」、「客戶滿意度/客訴率」為幾個重要的衡量指標。

        • 「整體配送成本」:包括配送人員的成本、配送運輸工具的作業成本、配送過程因配送貨品損壞率所需之賠償等,配送公司無法降低這些必須之作業成本,即使可以很快速將貨品送到客戶手上,但配送公司並未因此而得到任何的營利,反而可能有營運虧損發生,此種情況就是這類評估指標低落的主因。
        • 「配送正確率/完整率」:要將正確的貨品安全無誤地送到正確的收貨人手上,否則,單是退貨成本,就可以讓運輸公司增加營運成本,也可能因此流失既有之客源。
        • 「客戶滿意度/客訴率」:不一定可以很正確地被收集,但卻是一個影響配送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若客戶的滿意度持續低落或客訴率居高不下,配送公司管理階層應詳細檢討,在配送的各個環節,包括配送及時性、配送正確性、配送完整性、配送服務度等,到底是哪些因素無法符合貨主或客戶的需求,並進行改進,否則,不但原先之貨主會解除雙方之合作關係,同時,因服務品質不佳,將更影響業務之拓展。

配送與資訊系統

物流配送資訊系統

  1. 運輸配送計劃傳統的作法,是耗費大量的人力及時間,依據客戶訂單需求時間及配送地點進行人工排程。
    1. 缺點:
      • 耗時耗力
      • 人為的判斷難免有不週延之處
    2. 啟用資訊系統進行相關作業之輔助
      • 優點:
        • 降低因人腦判斷之不精確性
        • 可以隨時監控及修正整個實際配送作業之流程。
        • 借由資訊系統收集這些相關之配送資訊後,可以將這些數據進行統計,提供相關配送作業之績效管理報表,作為後續調整實體配送的參考資訊。

運輸計劃e化

  1. 第三方物流或運輸公司,每日皆會有一定之配送作業,安排配送需要考慮的因素包括:找出最短之配送路徑、符合客戶之需求時間、多個配送點及多個服務目的地等。
  2. 目前已有多種之演算法可以在使用者輸入各種參數(如:配送時間、配送距離、客戶優先權等),透過系統模擬,以最短路徑法(Shortest Route Method)找出最符合效益之配送路徑。
    1. 圖表和尺規技術:可以透過統計圖表、製圖技術和表格比對等資訊系統提供簡單之各種配送建議。
    2. 模擬模型:包括輸入限制條件、成本結構等因素,透過各種之電腦模擬,產生不同之配送建議計畫。
  3. 啟發式模型/專家系統
    若在配送過程中,因臨時之需求,需要更改配送路徑,同樣可以透過這類運輸計畫輔助系統找出修正後之最佳配送路徑,並即時通知司機進行變更。

運輸e化輔助工具

以系統模擬最佳配送路徑,但在模擬過程中,需要告訴系統整個即將進行模擬之各據點間的實際情況,包括是否有直線距離,點與點間之距離為何等,目前有GIS(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資訊系統,可提供全球或指定區域之等比例縮小地圖,方便配送模擬系統依據地理資訊找出最適合之配送路徑。

無線資訊設備之應用

  1. 在配送過程中,最令監控單位感到困擾的是無法即時掌握所有在進行配送物流作業之人員及物流設備之動向,在無法得知作業人員目前的所在位置下,往往會讓運輸作業在遇到有路況等問題,無法即時通知作業人員。
  2. GPS、 GPRS等硬體無線設備的出現解決了這個令人困擾的問題,透過這類無線設備,配送監控人員可以在辦公室內遠端遙控所有正在進行配送物流作業人員的實際位置,一旦有異常狀況發生,可以即時了解有多少的配送路徑會被影響,結合GIS以及配送模擬系統,立即重新找出新的配送路徑,並通知現場作業人員進行改道,如此可以降低實際的運輸費用。

配送即時監控系統/貨物追蹤系統

  1. ITS(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之是目前已臻成熟之資訊應用系統。
  2. 目前利用「車機」(Car-PC)搭配政府在交通方面之政策,逐步在台灣各地(台北、台中、台南、高雄、…)架構相關之硬體設備,結合GPS/GPRS系統,即時監控全國路況中心之現況。
  3. 借由此種即時性之路況資訊,提供物流業者在規劃路運作業時之最佳動線,並能同步即時監控該運輸中之載具、貨物現況,提供及時性之貨物及貨櫃現況予貨運業者主管,以便能監控整個實體物流作業績效。

配送到貨通知

配送(含宅配)最讓送貨人及收貨人困擾的,莫過於雙方無法面對面進行簽收點交之作業。透過物流配送資訊系統,可以讓系統依據配送計畫自動計算出每一個配送點可能到達之時間,並透過E-Mail、電話通知、或手機簡訊通知收貨人,即使配送過程中因故無法在預定時間內到達,亦可由總部再次發送相關通知訊息予收貨人,避免因收貨人因無法得知正確的收貨時間,而導致低落的客戶滿意度。

其他資訊系統之應用

  1. 物流作業異常後續之追蹤
    • 在配送之內容物中,若屬於危險物品,則一個具記錄派送路線、派送地點之物流資訊系統則至為重要。因危機物品之配送需考量在運輸過程中所可能發生之各種意外,若事先能先透過資訊系統結合GIS,可以事先規劃運送路徑,迴避交通要道或人群眾多之路線,避免因交通或其他不可知之運輸作業意外,導致引起無法彌補之過失。
    • 資訊系統需記錄該運輸車輛所曾經過之路線及地點,一旦在運送過程發現有危害物品遺失或發生掉落等意外,皆可立即透過記錄在物流資訊系統中之相關配送路徑資訊,迅速找出可能需要回溯處理之地點,以便可以立即採取後續之補救或處理措施。
  2. 配送點之收貨確認
    • 在以往各負責配送之司機在將貨物配送到指定地點後,會將交貨單交予收貨人簽章後再收回,以證明有完成該處之物品配送。但透過紙本的確認,常可能會發生遺失、破損、甚至可能被人竊收。為解決上述這些可能發生的問題,可以配發每一位送貨人員一部PDA,該PDA會記錄該配送司機所有需要配送之目的地,並可讓收貨之客戶在PDA上進行電子簽名,更嚴謹的,會在PDA中記錄有哪些人允許收取這些物品(尤其是危險品或高價值之物品),一旦簽名者不在允許接收之清單中,配送人員可以立即取回該批物品,避免後續可能發生之糾紛。
    • 此外,由於配送一定是面交的方式,可在同時借資訊設備及系統收集客戶對配送服務的各項滿意度(送貨及時性、配送人員態度等),也避免客戶滿意度遭受人為的篡改貨偽造。

配送績效之管理

  1. 配送對於收貨人而言,是否有效率,決定在收貨人認定該配送活動是否符合期望。
  2. 對提供配送方來說,最重要的KPI就是是否能準時將貨物配送到客戶手上->這就成為該配送服務提供公司是否能被市場所接受的重要指標。
  3. 配送即時監控系統,可以提供歷次配送的歷史資訊,告訴績效評估人員,在每一次的配送中,到底有多少case是準時被送到正確的收貨人身上。透過這些數字,以及柏拉圖手法,找出在配送過程中,到底有哪些因子造成配送績效低落,進而影響市場對該配送公司的接受度。
  4. 如何衡量,可以透過「顧客」角度及「管理者」角度來評估。
    1. 配送績效之管理-以顧客角度
      • 「送貨及時性」、「貨品正確性及完整性」、「配送人員態度」為三個最重要之指標。
        • 「送貨及時性」:每一位收貨人皆期待的,擁有越高效能之配送,客戶可以越快收到所需之貨品。
        • 「貨品正確性及完整性」:即使配送公司可以及時將貨品交到客戶手上,但內容物錯誤,甚至交貨時,發現貨品缺失損壞,都不算是一個成功的配送。
        • 「配送人員態度」:若配送人員認為自己只要把貨品送到客戶手上即可,而忽略該有的服務態度,則亦會讓客戶對該配送單位有負面之觀感,甚至進而要求未來更換新的配送公司。
    2. 配送績效之管理-以運輸管理者角度
      • 「整體配送成本」、「配送正確率/完整率」、「客戶滿意度/客訴率」為幾個重要的衡量指標。
        • 「整體配送成本」:包括配送人員的成本、配送運輸工具的作業成本、配送過程因配送貨品損壞率所需之賠償等,配送公司無法降低這些必須之作業成本,即使可以很快速將貨品送到客戶手上,但配送公司並未因此而得到任何的營利,反而可能有營運虧損發生,此種情況就是這類評估指標低落的主因。
        • 「配送正確率/完整率」:要將正確的貨品安全無誤地送到正確的收貨人手上,否則,單是退貨成本,就可以讓運輸公司增加營運成本,也可能因此流失既有之客源。
        • 「客戶滿意度/客訴率」:不一定可以很正確地被收集,但卻是一個影響配送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若客戶的滿意度持續低落或客訴率居高不下,配送公司管理階層應詳細檢討,在配送的各個環節,包括配送及時性、配送正確性、配送完整性、配送服務度等,到底是哪些因素無法符合貨主或客戶的需求,並進行改進,否則,不但原先之貨主會解除雙方之合作關係,同時,因服務品質不佳,將更影響業務之拓展。

逆向物流作業架構圖


製造業實施JIT之切入點


JIT: Just In Time:
  1. 客戶需要的成品,僅需要耗費必要的生產時間,即可馬上供給客戶。
  2. 生產製造流程中,有需要的部分再到前一站點去領取。
  3. 絕不堆積不必要之物料/半成品/成品庫存。
  4. 亦即所有資源的移動皆是由需求(Demand)驅動,由需求端向供應端【Pull】。故如果是由供應端Push給需求端之運作模式,則不列入JIT。
  5. 不是所有的產品都能實施JIT. 產品供應市場需求:路邊賣吃的小販,透過已經準備的半成品庫存,立刻組裝成成本售予客戶è成品銷售JIT(其生產所使用之物料卻非JIT,因為你不可能一邊作飯,一邊請農民立即生產所需之稻米給你)

2007年7月19日 星期四

配送與資訊系統

物流配送資訊系統



  1. 運輸配送計劃傳統的作法,是耗費大量的人力及時間,依據客戶訂單需求時間及配送地點進行人工排程。

    1. 缺點:

      • 耗時耗力
      • 人為的判斷難免有不週延之處

    2. 啟用資訊系統進行相關作業之輔助

      • 優點:

        • 降低因人腦判斷之不精確性
        • 可以隨時監控及修正整個實際配送作業之流程。
        • 借由資訊系統收集這些相關之配送資訊後,可以將這些數據進行統計,提供相關配送作業之績效管理報表,作為後續調整實體配送的參考資訊。
           

運輸計劃e化



  1. 第三方物流或運輸公司,每日皆會有一定之配送作業,安排配送需要考慮的因素包括:找出最短之配送路徑、符合客戶之需求時間、多個配送點及多個服務目的地等。
  2. 目前已有多種之演算法可以在使用者輸入各種參數(如:配送時間、配送距離、客戶優先權等),透過系統模擬,以最短路徑法(Shortest Route Method)找出最符合效益之配送路徑。

    1. 圖表和尺規技術:可以透過統計圖表、製圖技術和表格比對等資訊系統提供簡單之各種配送建議。
    2. 模擬模型:包括輸入限制條件、成本結構等因素,透過各種之電腦模擬,產生不同之配送建議計畫。

  3. 啟發式模型/專家系統
    若在配送過程中,因臨時之需求,需要更改配送路徑,同樣可以透過這類運輸計畫輔助系統找出修正後之最佳配送路徑,並即時通知司機進行變更。
     

 


運輸e化輔助工具



以系統模擬最佳配送路徑,但在模擬過程中,需要告訴系統整個即將進行模擬之各據點間的實際情況,包括是否有直線距離,點與點間之距離為何等,目前有GIS(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資訊系統,可提供全球或指定區域之等比例縮小地圖,方便配送模擬系統依據地理資訊找出最適合之配送路徑。



 


無線資訊設備之應用



  1. 在配送過程中,最令監控單位感到困擾的是無法即時掌握所有在進行配送物流作業之人員及物流設備之動向,在無法得知作業人員目前的所在位置下,往往會讓運輸作業在遇到有路況等問題,無法即時通知作業人員。
  2. GPS、 GPRS等硬體無線設備的出現解決了這個令人困擾的問題,透過這類無線設備,配送監控人員可以在辦公室內遠端遙控所有正在進行配送物流作業人員的實際位置,一旦有異常狀況發生,可以即時了解有多少的配送路徑會被影響,結合GIS以及配送模擬系統,立即重新找出新的配送路徑,並通知現場作業人員進行改道,如此可以降低實際的運輸費用。
     

 


配送即時監控系統/貨物追蹤系統



  1. ITS(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之是目前已臻成熟之資訊應用系統。
  2. 目前利用「車機」(Car-PC)搭配政府在交通方面之政策,逐步在台灣各地(台北、台中、台南、高雄、…)架構相關之硬體設備,結合GPS/GPRS系統,即時監控全國路況中心之現況。
  3. 借由此種即時性之路況資訊,提供物流業者在規劃路運作業時之最佳動線,並能同步即時監控該運輸中之載具、貨物現況,提供及時性之貨物及貨櫃現況予貨運業者主管,以便能監控整個實體物流作業績效。

 


配送到貨通知



配送(含宅配)最讓送貨人及收貨人困擾的,莫過於雙方無法面對面進行簽收點交之作業。透過物流配送資訊系統,可以讓系統依據配送計畫自動計算出每一個配送點可能到達之時間,並透過E-Mail、電話通知、或手機簡訊通知收貨人,即使配送過程中因故無法在預定時間內到達,亦可由總部再次發送相關通知訊息予收貨人,避免因收貨人因無法得知正確的收貨時間,而導致低落的客戶滿意度。
 



 


其他資訊系統之應用



  1. 物流作業異常後續之追蹤

    • 在配送之內容物中,若屬於危險物品,則一個具記錄派送路線、派送地點之物流資訊系統則至為重要。因危機物品之配送需考量在運輸過程中所可能發生之各種意外,若事先能先透過資訊系統結合GIS,可以事先規劃運送路徑,迴避交通要道或人群眾多之路線,避免因交通或其他不可知之運輸作業意外,導致引起無法彌補之過失。
    • 資訊系統需記錄該運輸車輛所曾經過之路線及地點,一旦在運送過程發現有危害物品遺失或發生掉落等意外,皆可立即透過記錄在物流資訊系統中之相關配送路徑資訊,迅速找出可能需要回溯處理之地點,以便可以立即採取後續之補救或處理措施。

  2. 配送點之收貨確認

    • 在以往各負責配送之司機在將貨物配送到指定地點後,會將交貨單交予收貨人簽章後再收回,以證明有完成該處之物品配送。但透過紙本的確認,常可能會發生遺失、破損、甚至可能被人竊收。為解決上述這些可能發生的問題,可以配發每一位送貨人員一部PDA,該PDA會記錄該配送司機所有需要配送之目的地,並可讓收貨之客戶在PDA上進行電子簽名,更嚴謹的,會在PDA中記錄有哪些人允許收取這些物品(尤其是危險品或高價值之物品),一旦簽名者不在允許接收之清單中,配送人員可以立即取回該批物品,避免後續可能發生之糾紛。
    • 此外,由於配送一定是面交的方式,可在同時借資訊設備及系統收集客戶對配送服務的各項滿意度(送貨及時性、配送人員態度等),也避免客戶滿意度遭受人為的篡改貨偽造。

 


配送績效之管理



  1. 配送對於收貨人而言,是否有效率,決定在收貨人認定該配送活動是否符合期望。
  2. 對提供配送方來說,最重要的KPI就是是否能準時將貨物配送到客戶手上->這就成為該配送服務提供公司是否能被市場所接受的重要指標。
  3. 配送即時監控系統,可以提供歷次配送的歷史資訊,告訴績效評估人員,在每一次的配送中,到底有多少case是準時被送到正確的收貨人身上。透過這些數字,以及柏拉圖手法,找出在配送過程中,到底有哪些因子造成配送績效低落,進而影響市場對該配送公司的接受度。
  4. 如何衡量,可以透過「顧客」角度及「管理者」角度來評估。

    1. 配送績效之管理-以顧客角度

      • 「送貨及時性」、「貨品正確性及完整性」、「配送人員態度」為三個最重要之指標。

        • 「送貨及時性」:每一位收貨人皆期待的,擁有越高效能之配送,客戶可以越快收到所需之貨品。
        • 「貨品正確性及完整性」:即使配送公司可以及時將貨品交到客戶手上,但內容物錯誤,甚至交貨時,發現貨品缺失損壞,都不算是一個成功的配送。
        • 「配送人員態度」:若配送人員認為自己只要把貨品送到客戶手上即可,而忽略該有的服務態度,則亦會讓客戶對該配送單位有負面之觀感,甚至進而要求未來更換新的配送公司。

    2. 配送績效之管理-以運輸管理者角度

      • 「整體配送成本」、「配送正確率/完整率」、「客戶滿意度/客訴率」為幾個重要的衡量指標。

        • 「整體配送成本」:包括配送人員的成本、配送運輸工具的作業成本、配送過程因配送貨品損壞率所需之賠償等,配送公司無法降低這些必須之作業成本,即使可以很快速將貨品送到客戶手上,但配送公司並未因此而得到任何的營利,反而可能有營運虧損發生,此種情況就是這類評估指標低落的主因。
        • 「配送正確率/完整率」:要將正確的貨品安全無誤地送到正確的收貨人手上,否則,單是退貨成本,就可以讓運輸公司增加營運成本,也可能因此流失既有之客源。
        • 「客戶滿意度/客訴率」:不一定可以很正確地被收集,但卻是一個影響配送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若客戶的滿意度持續低落或客訴率居高不下,配送公司管理階層應詳細檢討,在配送的各個環節,包括配送及時性、配送正確性、配送完整性、配送服務度等,到底是哪些因素無法符合貨主或客戶的需求,並進行改進,否則,不但原先之貨主會解除雙方之合作關係,同時,因服務品質不佳,將更影響業務之拓展。

物流委外風險

  1. 委外物流之服務/儲存品質是否可以維持自行經營時之品質?
  2. 委外儲存貨品之效期管理
  3. 委外承包商是否可以提供委外廠原先對客戶之承諾?
  4. 委外所降低之成本是否能抵銷其他新增業務所帶來之 成本?
  5. 廠商無法提供所需之物流服務
  6. 因承包商提供服務品質不良,導致委外商商譽之損失
  7. 承包商績效不佳,導致委外商在供應鏈中的庫存堆積,進而影響貨品價格之損失
  8. 承包商行銷績效不佳,影響委外商整體之市佔率
  9. 承包商資訊技術跟不上委外商之要求(因長期策略合作,所以無法臨時中斷委外),導致相關貨況之監控不即時